(供讲评参考)
过节(一)
倘若那半躲云间的上弦月仿佛是:“和羞走,倚门回首”的青涩小女,中秋皎亮无瑕的圆月便是妆成的少女,落落大方地晶莹透亮着。
八月十五的秋,被这多情的月杂亮了,连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泻尽了月华,温柔的洋溢着浅笑。
我和姐姐早已抢旧了饭桌的上位,却被母亲嬉笑地赶去端菜。晚饭丰富,有服红的大蟹上桌。父亲笑道:“林语堂先生说:”“那时月正圆,蟹正肥,大概就是如此。”
姐姐放下菜盘提议道:“既然是如此诗情画意的中秋之夜,不若大家便来吟诗赏月,玩味一把古人的情致。”
大家都说好。
我抢收先发言道:“古诗有,每上尘明月,天涯共此时;讲的大概便是这种团圆的气氛。虽然天下无不散之宴席,但这种此时天涯的喜悦却是可以共享的。”
姐姐驳道:“不然。明月此时生是无疑了的,举头仰望,异地也可明月相照。然而若似东坡与亲人隔面无人相见,只得‘把酒问青天’自然是另一种况味。月圆之夜未必每人都有喜悦。”
父亲此时已几怀酒下肚,半酣时刻,一听姐姐的注释,倾望来了兴致,筱道:不错。正如青莲之‘举怀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’便是凄清寒冷无以为伴的月下独酌,可见月光清冷,留给人是更多思索,因而生出颓唐了。
我不由得甘拜下风。
此时母亲端菜来,凭桌坐下,佯嗔道:“你们不要一味反对,我倒自认为这月明之夜,承了那佳节,大家都自有团聚之意。古人世事多艰,零落漂泊,难聚之情只能寄托于诗。而如今的苍生,又何尝不是疲于奔命。古人有家难回,今人有家不回。恰逢上这中秋佳节,有了回家的理由,心里终于惦念着家人亲友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我赶忙点头:“这节日的意义也正在于此。一面是对节日的庆祝,一面是和亲人团聚美好的愿望。节日是一种文化的纪念和流传,正如今晚吟诗赏月,又使我们忆起古人的或喜或悲,不能不说是一种古今的纽带和传承。”
大家都赞成我论得好。
爸爸笑:“钱钟书说:‘这月亮都让我们犯糊涂了’,然而我们却在今夜伴着这月光,对生活和节日的理解越发清晰起来,有所增益,不能不说是件雅事。”
我们经这一点醒,赶忙向窗外齐望。见那明月依旧,皎白如玉盘,衬着暗天里的一丝薄云,照着每一户人家。
我知道,我在它温柔的明光中获得了祝福。
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下一页